今天是农历九月的最后一天。因为农历九月是今年的大月,这个月有30天。农历九月三十,看似很平常的一天,却有些不同,那就是今天也被称为“暗日”。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暗日到底是什么?今天是晴天还是雨天,又隐藏着什么样的预兆呢?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已用谚语和习俗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
“回”字的本义是昏暗的,《说文解字》明确记载这是“月末日”,也就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
这一天,月亮运行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月光消失,夜空变得黑暗。古人认为,这是新旧月份交替的关键时刻,具有结束和开始的双重属性。
特别是九月的黑天,恰逢秋末、冬季来临,又是冬衣节。它也被视为气候变化的“晴雨表”。因此,这一天的天气格外受人关注,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古人认为,凶日来临,阴气较重,要避祸祈福。因此,有“祸日不晚归”之说,告诫晚辈要尽早回家,以免滞留在外,招致厄运。
![]()
有些地区还有“暗日扫尘”的习俗,意思是扫除旧月的尘埃和烦恼,为新月的到来扫清障碍。这些习俗都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的敬畏和期待。
那么九月,晴天还是雨天,哪个更好呢?事实上,没有绝对的答案。老祖宗的谚语早已解释了其中的奥秘。
我们先来看看晴天的征兆。民间有“九月风和日丽,暖到冬至冷到过年”的说法。这意味着,如果这天天空晴朗,上半冬会温暖一些,但冬至过后,严寒就会突然袭来。
还有一句更直白的谚语:“9月30日,你会微笑,但9月39日,即使穿棉衣也会觉得热。”这是对暖冬景象的夸张描述。即使在九月最冷的一天,即使穿着棉质衣服也会感到炎热。
![]()
然而,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也隐藏着隐忧。农谚“9月30日下午,冬旱春旱秧苗难长”。预示着未来晴天较多,降雨量较少,甚至来年春天的降雨量也不会很多,或者来得晚。这样的天气可能会导致冬季干旱,影响冬小麦的越冬和春季作物的生长。
我们来看看9月30日的降雨预兆。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九月暗天雨淋,冬雪深三尺”。预示着冬季降雪丰沛,雨雪均匀。
类似的词语还有“9月30日雨连绵,9月39日雪堵门”,说明阴雨天往往意味着寒冷的冬天,9月9日会频繁降雪。
对于农业来说,这样的天气更受欢迎。清《钦定授时通考》还记载“九月底阴,冬至大雪”,证实了阴雨天对冬季湿气的好处。
若阴天出现雷声,又有“九月三十日雷鸣,三冬三下大雪”之说,也指寒冷多雪的冬季。
过去民间有“九月最怕晴天”的说法,也反映了古人的经验,在这一天盼着下雨,认为以后雨雪会充足,冬天的雨雪就会是“瑞雪兆丰年”的征兆!
从现代气象学的角度来看,古人的经验并非空穴来风。 9月下旬是西伯利亚高压加剧、冷空气活跃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天气状况可以反映随后的大气环流趋势,这与古人“气候预警”的智慧不谋而合。
所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这些谚语并不是迷信,而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经验积累。它们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结晶。
虽然我们现在有了准确的天气预报,但是老祖宗的谚语还是有参考价值的!虽然今天这里的气温明显下降,最高气温10度,但是却是晴天。你家乡的天气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