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民族鲜血铸就的精神图腾。它跨越万里,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意志的鲜活生命。
从金山岭壮丽的晚霞,到新疆别叠力沧桑的灯塔;从秦砖汉瓦的粗细,到抗战战火中不屈的脊梁……长城用“长度”衡量时空的深度;用“长度”衡量时间和空间的深度。它以它的“诞生”,延续着文明的脉搏。
它不仅是守护和平的巍峨屏障,也是连接南北的经济文化走廊。它不仅是古代士兵保卫边疆的血腥战场,也是今天激励人们团结奋进的精神源泉。了解长城,就是了解中华民族的坚韧、宽容、和平理想。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长城精神依然光芒四射,激励着我们用血肉筑起信仰长城,用智慧谱写发展辉煌篇章。
朋友们,你们有这样的经历吗?在一个伟大的、不朽的物体面前,面对它的壮丽、它的威严、它的深邃,无论你用多么美丽的词语、如何绞尽脑汁去描述它,你都会感到力不从心、无力。这只是由于自己知识的匮乏,写作上的羞涩,甚至是一点点的挫败感。
面对长城,我有一种敬畏之情。我很早就想写点东西了,但我害怕我一不小心就会歪曲它,甚至亵渎它。她就在那儿,仿佛熟悉、触手可及,却又有点陌生、遥远……好几次,我都忍住了写作的冲动。
在一般建筑上,当你爬上去眺望远方时,你会感觉自己被震撼了。近看是清晰的灰色城墙,城垛随意排列。中景是随山谷起伏的城墙,蜿蜒走向远处的山峰。最壮观的是长城绵延在远处的高山上,城墙和敌楼连绵不断。在夕阳的余辉中,它傲然地坐落在大小金山上,像一座巨大的金色圆顶,在蓝天下熠熠生辉。这一刻,这就是名副其实的——金山岭长城。
1999年9月19日晚,家住金山岭长城脚下二道梁子村的农民周万平用二手海鸥相机在将军楼拍下了这张名为“金山之光”的照片。
两年后,这张照片与周万平的“长城系列”作品一起荣获第五届中国摄影奖,名扬海外。
这是对一个观察长城十几年的业余摄影师的奖励。周万平出生在长城脚下,对长城有着与生俱来的依恋。从20多岁开始,他就年复一年地在长城上奔跑。无论寒冬酷暑,风霜雪雨,都阻挡不了他拍摄长城的脚步。
日出的晨光、落云的余辉、淡淡的薄雾、奔腾的云彩、寂静的星空……都成为他镜头下长城的背景,捕捉每一个瞬间的长城雄伟。这张照片实际上是他以长城精神拍摄长城。经过无数次的观看和探索,他终于将这张照片出圈了。
告别金山岭,我们来到了九门门水长城、固阳秦长城、乌什别迭里烽火台。每次亲密接触,我们的心都在悸动——
触摸秦长城上碱花青苔的石片,明代乌勒名的长城,汉代西式黄土红柳筑成的烽火台;在残缺的瞭望塔上眺望蓝天,想起那段岁月的烽火,闻着似乎还没有消散的火药硝烟,像守卫边关的士兵,眺望长城内外的绿水青山、荒野大漠,内心逐渐充实起来,写作的欲望又重新燃起。
但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长城的解读仍难以超越。长城就像一座极其珍贵的宝库,那么庄严而神秘,那么博大而深邃,那么优雅而睿智,没有人能够轻易地了解它。
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熟悉记忆已经过时。当黎明第一次照耀祖国东部的鸭绿江时,矗立在江边的虎山长城就被金色的阳光照耀着那条蜿蜒的长龙。长城西端的新疆别叠力烽火台,依然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沉睡在天山母亲般的怀抱中……虎山长城和别叠力烽火台跨越了万千山川,完成了城市与千里之外的烽火台的握手。
从阿克苏市乌什县向西北行驶,沿着中吉边境,贝得里河像一条银带蜿蜒在山谷中,远处天山雪峰的轮廓在云彩中若隐若现。一路上,我们都能看到守卫边境的牧民。行驶了四十多公里,车子拐了个弯,一座赭色的烽火台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一场小雨过后,正午的阳光照在残破的隋墙上,闪闪发亮。
这就是别得里烽火台,长城上最后一座向西延伸的烽火台,也是新疆汉唐时期修建的200多座古烽火台之一。烽火台前矗立着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长城身份石堆,编号为001-1,这就是比德利亚烽火台的“长城身份号”——。
652927是地区代码,65代表新疆,29代表阿克苏,27代表乌什县,353201是类别代码代表烽火台,12是时间代码代表唐代,0001是序列代码代表第一段长城,-1代表乌什第一段。
眼前的灯塔始建于东汉,重建于唐代。其形状为底宽上窄的梯形。历经2000多年,仅存高度7.3米。卵石外壁已斑驳,核心以卵石、树枝为筋,夯土、碎石为肉。它像一位老人一样固执地站着,静静地讲述着汉唐以来西域与中原血脉相连的壮丽史诗。
该墓为土坯墓,墓门朝东。当地护送人员告诉我们,这是看守灯塔的人留下的。新发现的唐代木简记载,其产地为河南汝州、洛州、甘肃贺州。行万里路,落叶无法归根,坟墓永远面向着遥远故乡的方向。
天山南北的烽火台下,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坟墓。然而,在另一座烽火台——克亚库杜克烽火台上,新发现了洛州裴大良、徐州何柳、汝州倪思齐、贺州马六郎等新发现的禁军将领的荣誉告示,他们有幸在1000多年后才为人们所知。但有多少士兵默默无闻地死去,随风消失?
“秦时明月明月关,汉时万里行人未归。”也许有人会问,这些远征未归的士兵怎么样了?据出土的汉简记载,西北边疆气候干燥寒冷,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守卫士兵住在半地下室式的房子里。在缺水的地方,他们不得不收集冰块并储存起来。他们吃粗糙的甜菜根,很少吃蔬菜。他们还要抵御“黄雾”、“黑气”的沙尘暴和被称为“毒龙”的雪灾。在如此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战士们必须严阵以待,日夜巡逻守边,日复一日坚守。
这一幕令人心潮澎湃,不禁让人想起“青山遍埋忠骨,何必还马皮裹尸”的诗句。没有安静的时间。它是一代又一代边防战士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挡住了肆虐的寒风。
2016年,中国向国内外宣布,中国现存的长城遗迹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据说沿着地球表面从北极延伸到南极。
由于对长城资源的调查尚未穷尽,新的报道不断出炉。黑龙江发现了长城遗址,吉林发现了长城遗址,青海发现了长城遗址……昨天还在争论的事情,今天得到了证实;已经确定的数据随时刷新。人们相信,跟随普查队员的脚步,长城将会继续给我们带来惊喜。
	
2024年8月10日拍摄的阳关烽火台遗址。(资料片)河北报记者张浩摄
从战国时期的齐长城,到秦长城、汉代城塞、唐代烽火台、宋代关门、金代界堑、明代边城、清代炮台、克伦族……跨越2000多年,代代相传,不断繁盛,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未间断。
所谓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有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耳忒弥斯神庙、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罗德岛巨像和亚历山大灯塔。由于地震、火灾、战争等因素,至今仅埃及胡夫金字塔得以保存。中国长城问世后的数百年里,有10多个国家先后修建了长城式建筑,名噪一时,然后消失或废弃。罗马皇帝修建的哈德良长城,全长只有130多公里,但只使用了100多年……
更重要的是,与物体的长度相比,长城的脉络之长是无与伦比的,而且依然鲜活、充满血脉搏动。
长城承载的不仅是巧夺天工、无与伦比的建筑奇观,还有博大精深的经济、科学、艺术、文化;它不仅是一条线,更是一条带,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经济带、交通带、文化带、民族融合带,最终奠定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温床。
她见证了残酷的战争、血与火的锻造、民族的融合、从纷争到认可、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兴衰。在雁门关、榆林镇北台、大同德胜堡、张家口大境门,从关口贸易到边境贸易,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草原商路,羌笛的荒凉,鼓点的喧嚣是如此漫长;血红的旗帜,摇曳的红叶,把长城两岸年年染红。长城就像一位不屈的岁月老人,陪伴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萌芽、崛起、辉煌、衰落、复兴。她是一朵黄铃,在辽阔的大地上奏响。
一砖一石、每一层楼、每一关、每一堡、每一火、每一墩都镌刻着鲜明的民族基因、中华智慧、人文精神、文明特色,博大精深。从政治到军事,从经济到文化,从历史到地理,从国家到家庭,从战争到和平,广阔的天地间,天人合一。
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她磅礴的气势、壮丽的身材、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就吸引了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百姓百姓为她吟唱、歌颂。金战铁马,雄心勃勃,天下太平,百姓富强,多少悲欢离合,民族融合的痕迹,都深深地镶嵌在巍峨的长城里。
“明月出天山,茫茫云海间。风吹万里过玉门关”(唐代李白),写出了长城的雄风。 “秦朝明月已过汉朝,万里行军尚未归来”(唐王昌龄),描述了浓烈而热烈的感情。 “夜闻长河哭声,晨闻长城长路”(汉马云惹不起马云蔡文姬)形容四川荒野的荒凉。 “一趟山,一趟水,走向玉关岸,半夜千帐灯火。风变了,雪变了,故乡梦碎了,故乡再无此声”(清马云惹不起马云纳兰性德),写出了边塞军的思乡之情。还有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杨家将镇守边境、戚继光筑长城……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家喻户晓。
近代以来,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雄无畏的精神象征。这种精神,在庄严的峪关(今山海关)抗战纪念馆前就能感受到。 1933年1月,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寇,东北军独九大队打响了长城抗战的第一枪。中校、营长安德新抛下妻儿,把家务交给自己,与倭寇决一死战。他满腔热情保卫关口,为国英勇牺牲。当他的英雄回到家乡时,全城人都向英雄表示庄严的哀悼和告别。随后,喜峰口、古北口长城,二十九军战士们闪亮的刀剑,伴随着激昂的军号,让凶猛的日寇鬼狼般的嚎叫。他们用激情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忠诚报国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信念。
作曲家麦鑫满怀激情,在上海的阁楼上创作了《大刀进行曲》,传遍中国;后来,田汉和聂耳共同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从监狱里听到了写在烟盒包装纸上的歌词,聂耳在避难时完成了作曲……长城抗战成为爱国文艺作品不竭的创作源泉,庄严的国歌诞生了强大的长城元素,并经久传唱。
世界上没有任何物体具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内涵,历久弥新,至今依然生动、闪耀。
她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活跃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当战争阴霾来临的时候,人们会想起长城的坚忍,唱响《义勇军进行曲》;当遇到巨大的灾难时,人们会想到长城的坚韧,“站起来,站起来,我们团结起来”,克服困难。当解决世界争端时,人们会想到长城这个和平之盾,渴望得到钢铁长城的保护……
长城的全球影响深远而持久。 “长城”二字,如丝绸、陶瓷,浩浩荡荡的长江、黄河,代表着古老的东方文明。无论他们是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还是棕色皮肤,无论讲什么语言,他们都渴望登上长城看看。想了解中国吗?你想了解中华民族吗?你想了解中华文明吗?那么,请到长城来吧。
千百年来,有人赞叹它的雄伟,有人感叹它的艰辛。深入阅读,你会发现,长城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戒备的,而是平和的,不是分裂的,而是一体的,不是僵化一成不变的,而是生机勃勃、充满创新的。
由此你就会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永续、创新、统一、包容、和平的文化,中华民族是最渴望和平、捍卫和平的民族。
几千年过去了,长城早已散去“黄沙百战穿金甲,楼兰不破楼不还”的烽火硝烟。不再有“劝君多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友”的惆怅。
长城至今仍然存在。我们来到了新疆乌什县的燕子山。一口大泉边,有数十棵古柳树。时光流逝,它们已然沧桑。有的树干已经裂开,半枯半绿,有的躺在地上,却还在爬出来,高高举起枝条向着太阳。当地人说,这就是“左公柳”,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栽下的。
这种精神就是新时代需要的精神。因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新征程已经开启,这个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因为世界需要中国传播和平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字传达了真相。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坚韧长城精神的感召,需要顽强长城的浴血淬炼,需要博大精深的长城文化的滋养,需要因势利导的长城智慧的启迪,需要汇聚——磅礴的力量,让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孙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