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今年的霜冻季节还没有到来,但是气温确实低了很多,感觉冬天已经到了!
	
今年只是农历九月初二。往年,南方这个时候就立秋了。不过,由于今年气候异常,秋天特别短,所以冬天就冷得比较早!
听老一辈人说:最怕九月初二的雨。这是为什么呢?今天下雨有什么征兆?老祖宗留下的五谚语,早已透露出伏笔。
这句话结束了农民的无奈。过去,江南棉花正值收割关键期,雪白的棉絮最耐雨淋、防潮。
正如农民所说:“下雨棉铃就下垂,采了也卖不了高价”。这种直白的描述,隐藏着对收获的珍惜。也暗示着如果此时下雨,以后往往就没有好天气了。降雨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影响秋收!
	
古语云:“秋雨多多,要看九月初”。而且民间还流传着“不怕初一淋湿,就怕初二阴天”。这也意味着九月初下雨并不是一个好兆头!
这句谚语揭示了天气的连锁反应。古人发现,初二的雨水常常会带来冷空气南下。如果这天下雨的话,很有可能会持续下雨,甚至会提前下雪。
在东北,有“1992年雨雪,明年歉收”的说法。持续的湿冷天气将导致未收割的玉米和水稻遭受霜害,秋播的小麦也将难以发芽。
俗话说“一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棉衣”。这句话准确地预测了降温节奏。入秋后,如果降雨较多,气温会很快下降。这是今年我国很多地方的气候特点。
农历九月本来是秋高气爽的季节,但初二下雨,往往意味着“秋寒来得早”,即可能是“秋寒”,也意味着冬天冷得早。老一辈人赶紧把棉衣翻出来,为牲畜准备足够的过冬饲料吧!
古代土路很多,泥泞不堪,下雨天很难行走。鞋子磨损得很快,修鞋的补鞋生意自然红火。 “穿新衣”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表示冬天寒冷,雨雪较多。许多人买了新鞋和新衣服。家庭收入增加了,生活也更加舒适了。
	
相反,如果是晴天,则预示着未来天气晴朗温暖!民间有“九月初二阳光明媚,皮匠卖妻”之说!
这句话点出了长远的忧虑。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九月初二若雨,冬雪少,春旱多”。
秋雨破坏土壤水分,冬季雨雪较少。明年春耕容易缺水,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江南的“九十二雨空仓”也印证了这一担忧,足见古人对气候规律的敏锐洞察。
尽管今天已经有了准确的天气预报,但这些谚语仍然是永恒的。它们不是绝对的预言,而是农业时代“看天气”的生存指南,隐藏着适应自然的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是九月初二。前几天家乡还在下雨,今天已经开始放晴了。而明天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那就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来了!
这一天也对随后的天气产生影响。例如“霜将清,冬不寒”。霜冻之日天气晴朗,预示着冬季气温会较高,风雪会较少,具有“暖冬”特征。
又有“霜降而清,风雪就少;霜降,风雪就多”。晴天与冬季干旱有关,而雨天则预示着冬季多风多雪。 今天你家乡的天气怎么样?